当前位置: 首页 >> “三个好”专栏 >> 支部好案例 >> 正文
党支部工作“立项活动” 优秀成果展示 (“四个结对子”系列活动 ·构建思政育人“四个共同体”)

——菠菜导航担保网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工作

“立项活动”总结报告

一、项目简介

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现有现有正式党员32名。面对职业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存在的新教师多、转岗教师多,与学生联系不紧密,思政职业教育专业性不够,大中小学一体化脱节等问题,支部坚持“马院姓马、在马言马”,坚持“以文化人、以德育人”,开展支部党员与先锋党员、与授课学生、与专业院系、与关联中小学“四个结对子”系列活动,着力构建“新任教师培育共同体”“思政课程育人共同体”“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”“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共同体”等“四个共同体”,推进思政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,努力提升党组织组织力、凝聚力、战斗力,努力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新阵地

当前,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已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示范支部,先后获得学校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五星党支部”,省级“书记好党课及省思政金课、福建省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、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党支部立项活动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,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成效获得校内外广泛认可。

二、“立项活动”背景

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,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,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,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然而,当前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仍存在多维短板,如新教师多、转岗教师多,新任思政课教师基础素养能力培育缓慢;思政教师与学生联系不紧密,没有很好地走进学生、引领学生;思政教师不懂职业教育特性,授课专业性、针对性不够强;大中小学思政教师脱节,思政一体化、贯通式等要求难以落地等问题。2023年9月,教育部印发《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(2023年版)》,围绕“教师队伍建设”指标,聚焦政治素养、配备培养、师德师风建设、职务(职称)评聘等提出了新要求、新期待、新部署,为思政教师队伍培育指明了努力方向。

三、“立项活动”做法

(一)与党员先锋“结对子”,实现“老带新”全覆盖,构建“新任教师培育共同体”。

党支部充分发挥省党建“双带头人”工作室引领作用,引领全体党员学榜样、悟思想、讲奉献、做表率,坚持新任思政课教师与党员先锋“两个结对子”,快速形成支部战斗力。

一是创新“与校领导结对子”。制订并实施《菠菜导航担保网领导与专职思政课教师“结对子”工作方案》,校领导上思政课与培养思政课青年教师结合起来,7位校领导分别与7位青年教师结对子,听课指导并同上“形势与政策”课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
二是创新“与支部优秀党员结对子”。创新团队“传帮带”机制,落细落实“双导师”制度,进一步优化支部设置和党员队伍结构,扩大党小组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。实施党支部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,发挥支部书记的模范引领作用,支部书记任新任思政课教师“思想导师”,不断夯实思想根基;党小组组长及先锋党员任新任思政课教师“业务导师”,不断提升业务水平。

(二)与授课学生“结对子”,实现“师班生”全覆盖,构建“思政课程育人共同体”

为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师与授课学生交思、交友、交心,党支部通过“两个聚焦”,落实与授课学生“结对子”系列活动,实现“任课教师-任课班级--教授学生”。

一是聚焦“亲师性”,全面开展与学生结对子活动。以联系服务师生为中心,在宣传教育上多用心,在组织凝聚上多用力,开展了“书记面对面”“党员一对一”“师生结对子”等活动,实现党员与学生“交朋友、谈谈心、办实事”全覆盖,真正成为师生的主心骨、贴心人。以结对学生社团为抓手,依托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、青马耕读社两个平台开展育人活动,推动建设了“福农·大梦书屋”小课堂,探索开展“大讲坛+小课堂+学生论坛”相互结合的多主体、多元性讲坛活动,其中二十大精神师生分享会活动受到东南卫视等媒体报道。

二是聚焦“实效性”,健全与学生结对活动反馈机制。根据结对活动反馈,党支部进一步实行集体备课常态化,紧扣时事热点,对标校园建设,通过个人主讲和集体讨论,促进了教师相互交流、相互提高,先后开展“八个相统一”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”等系列主题集体备课30余次,通过个人主讲和集体研讨,促进教师相互交流、相互启发,集体备课成果曾获人民网等媒体报道。

(三)与专业院系“结对子”,实现“课程思政”全覆盖,构建“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”

党支部与专业院系“结对子”,根据专业院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,立足乡村,坚持“两个服务”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。

一是服务涉农企业。与专业院系建立常态化支部共建活动,依托省级科特派团队深入武夷山挂钩企业考察学习,与涉农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基地5个,深化思政课校企合作,赴多个乡镇和生态农场,开展教学实践活动10余场,把思政课上到田间地头,为“助力乡村振兴、培养“一懂两爱”现代农业人才,坚定知农爱农的情怀和强农兴农信心”服务,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。

二是服务新农人培育。组建20人师生宣讲团,与福清等地开展“毗邻党建”共建,常态化为周边中小学、乡村街道、“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”提供宣讲活动,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、乡村振兴战略等主题教育10余场次,涵养新农人三农情怀。

(四)与关联中小学“结对子”,实现“大中小”全覆盖,构建“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共同体”

支部加强校地联系,与各地市农类中职、职高、中小学校党支部建立共建合作关系,做到“两个手牵手”,共同探索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新机制、新渠道、新路径。

一是与地方中小学“手牵手”。党员教师服务校地协同,组织师生先后开展“感悟‘三农’情怀·助力乡村振兴”“海丝行”等社会实践调研100余人次,组建5支思政调研小组,拍摄《强农有我》系列微电影5个,奔赴八闽、走进基层调研乡村振兴工作;4位党员教师应镜洋镇党委邀请走进乡村为4个片区为周边5个乡镇、2所中小学等定制思政课,近300多名村民党员、中小学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,广受好评。

二是与农类中职、职高手牵手。成立福农“1+N+X”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联盟,牵手各地市农类中职、职高等20余所,凝聚思政合力。同时,突破“学段”限制,围绕“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”等主题组织集体备课,聚集大中小学、高职院校等17所同备一堂思政课。积极开发课程资源,与泉州农校、三明农校、福建理工学校等校共挖育人资源,共建贯通式课程资源80余项。

四、“立项活动”成效

1.党建引领,落实育人根本任务,党建彰显新风采。积极培育青年教师和学生党员,实现支部党员“以老带新”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培育全覆盖。推进党建与业务建设深度融合,以习近平总书记“六个要”标准和“八个相统一”为基本遵循,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,进一步落实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工程,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,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院“主阵地”、思想政治理论课“主渠道”、思政课教师“主力军”作用。

2.协同发展,打造支部战斗堡垒,教研勇攀新高度。积极推进“党建+思政”协同发展。工作室党建与思政教学科研工作深度融入,积极做好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,先后打造省思想政治教学精品项目、金课项目等9项,校名师工作室项目2项,校级在线精品课程项目、“课堂革命”典型案例、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、课程思政教育案例等10余项,以项目建设带动课程建设,形成课程创新突破合力。2022、2023年在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上获得省级二等奖。2024年1月,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,荣获“高职组”二等奖。

3.创新驱动,全面服务乡村振兴,品牌凸显新成效。打造“把思政直播课上到田间地头”“追梦新农人”“强农有我系列微课”等实践育人品牌,指导师生参加省级以上“领航计划”等各类思政课竞赛项目,学生团队获得省“一马当先”“团体优胜奖”1项、“团体三等奖”1项;获得省“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什么”优秀征文与微演讲二等奖2项;作品《用青春捍卫中华》在省“我爱国防”主题演讲比赛中获福州赛区复赛的优秀奖(唯一高职院校);深化马院微信公众号、官网等宣传平台建设,搭建对外窗口,打造“福农·大梦书屋”小课堂,其中二十大精神师生分享会活动受到东南卫视等媒体报道,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影响力不断扩大。

五、佐证材料



上一条:党支部工作“立项活动” 优秀成果展示 (聚力“三个三”,打造“三型”党支部)
下一条:党支部工作“立项活动” 优秀成果展示 (党建引领三管齐下 智力助推乡村振兴)